女兒是個調皮的
孩子,好動、喜歡挑戰、對事物好奇……在保證女兒的安全的前提下,我都讓她大膽地嘗試,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女兒總是“有恃無恐”。回到老家,爸爸媽媽對于女兒的行為是真的“看不慣”。
媽媽:“哎呀,你個女孩子,怎么天天上躥下跳的啊!你能不能老實的坐在那里呆一會兒。”
好動是孩子的天性,好動也是孩子的權力。成人沒有理由限制孩子的自由,看護好孩子,不讓孩子受傷是我們家長唯一能做的。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探索著這個世界,好動的孩子探究欲望強烈,不動的孩子是有問題的,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。成人讓孩子不動,是過分擔憂孩子的行為,對孩子沒有信心,只想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。
爸爸:“你這個
小孩兒(
幼教sMtxjs.com)
,怎么把我的工具都拿出來了,小心你的腳,別砸著了。”
女兒對什么都好奇,沒有見過的事物總是研究一番,自己自導自演
學習成人的動作,編成自己世界里的故事。好奇是孩子最珍貴的品質,我努力地保護著,同時探索豐富了孩子的生活經驗,我沒有制止過。爸爸是擔心女兒受傷,我個人覺得偶爾的受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,經歷過受傷了,自己對事物就有了畏懼心理。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火不能碰是會燙著的,孩子也許不會聽,也許聽了還是會去碰,但是如果孩子經歷了被火燙了后本能地把手縮回來,以后就不會輕易地去碰火了。
媽媽:“哎呦,你怎么在沙發上爬那么高,趕快下來,別摔下來了!”果不其然,女兒在下的過程中,摔倒在沙發上了。媽媽:“看看,看看,不聽話,摔倒了吧!”
高處對孩子來說就像一個謎。成人覺得沒有什么,那是因為成人的眼線要高于沙發,俯視和仰視是不同的視角,也有不同的心理。孩子的身高決定了那是看不到的一個世界。所以,才會去發現去探索。不心生畏懼,勇敢挑戰,這是在孩子長大后我們經常給孩子說的話。但是,為什么這種生活態度不從小培養呢?
時間長了,爸爸媽媽都感覺女兒是個不聽話的、調皮的孩子,拿女兒沒有辦法,每次說女兒,爸媽最后說的一句話就是對我說:“看看你女兒。”
我深知這句話的涵義,爸媽的這句話是拿女兒沒有辦法,讓我出面管教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,剛開始我的內心很堅定,認為女兒的行為沒有什么。時間長了,聽到這句話,感覺自己自己有義務管教女兒。女兒的好動沒有任何改善,挑戰心理更加強烈了,危險行為更多了,這句話出現的頻率增加了,一次忍不住就吵了女兒。晚上睡覺前,反思女兒的成長,我很懊悔,我為什么把控不住自己呢!爸媽說的“看看你女兒”這句話怎么就能左右我對孩子的態度呢?所以,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要求:無論別人說什么,我都要從孩子本身的行為去考量,去評判要不要干涉孩子的行為,別人對孩子的評價不能成為我
教育孩子的律條。
教育理念不同,對孩子的行為舉止態度不同,不能讓別人的話左右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