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看到很多場景,讓我對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多思考。
鏡頭一:和女兒一起去沙坑玩,出門的時候她急匆匆地拿起了她的“水晶鞋”。馬上就到沙坑了,她突然對我說:“媽媽,沒有拿桶和鏟子!”我說:“那怎么辦呢?要不我們去別的地方轉轉吧!”“沒關系,我可以用手玩。”女兒說。就這樣,沙坑里的女兒玩了一會兒就悻悻地去別的地方玩了。出門的時候我是想提醒女兒帶桶和鏟子的,可以想想我又把話咽回去了。
啟示:女兒很喜歡她的“水晶鞋”,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帶著,所以才會顧此失彼忘記帶玩的工具了。我只是想告訴女兒:沒有誰有義務替你規劃安排著一切,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規劃和執行。我相信經過這次的教訓,下次出門就會記得自己需要帶什么了。
鏡頭二:一個一歲多的女孩兒(幼兒教育m.smTxjs.com)
,見到滑滑梯自然是格外的欣喜,自己爬上鐵制的臺階,鉆過“隧道”來到了滑滑梯的出口,奶奶早已經在滑滑梯的出口處等著為她保駕護航,就這樣,女孩兒從滑滑梯上滑了下來,高興極了。等女孩兒滑到底的時候,奶奶把她抱起來直接放在了滑滑梯的出口,讓女孩兒直接滑下來,就這樣,一次、兩次……
啟示:已經會走路的
孩子,我們應該給孩子自己鍛煉的機會。攀爬是鍛煉四肢協調能力,鍛煉腿部力量;鉆洞可以幫孩子直接感知空間,狹小的空間也讓孩子有一種神秘感和安全感;滑的過程是讓孩子體驗“飛”的快感獲得成就感。是的,女孩兒從滑滑梯上滑下來很快樂,奶奶看到了孫女兒這么快樂,想讓她多次體驗。可以,這兩種快樂是不同的。第一次的快樂是自己經過攀爬、鉆洞后滑出來的快樂,是一種內在的自發的快樂,而奶奶的幫忙看似是為了不讓孫女兒那么“麻煩”直接體驗快樂,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經過努力獲得快樂的成就感。長此以往,孩子對家長還會形成一種心理上的依賴,對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深遠的影響。
鏡頭三:同樣滑滑梯的一個女孩兒,喜歡從滑滑梯的底部往上爬,媽媽急忙制止,不能這樣滑滑梯,是很危險的。
啟示:看著這一幕,感覺很熟悉,在工作中,我不就是這樣說我們班的孩子的嘛!孩子倒著往上爬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,對困難的一種征服,孩子從小就有這種“迎難而上”的精神。在工作中,我也充當著媽媽的角色,很多時候我也會定下這樣的規則限制孩子的行為,是為了孩子能夠有序地、安全地玩。我自己也在心里進行安全評估,孩子這樣倒著爬到底會導致多么嚴重的后果呢?這種后果是不是在家長和老師的心理承受范圍內呢?當媽媽,我會讓孩子自己去挑戰,后果也讓孩子自己去承受;當老師,我放在首位的是孩子的安全,我不允許有安全隱患發生在孩子身上。